福 音 安 慰 系 列(六)
有 份 于 基 督
我们平时在听到“有份于基督”这个术语时,多半会理解为我们有份于基督的喜乐、平安、满足等等。这是我们从讲台上经常听到的信息,以至于每次当我们听到“有份于基督”这个术语时,就会下意识地将有份于基督和平安、喜乐等等联系在一起,它已经成为了信徒认识基督教内涵的一种默认模式、一种膝跳反射。
但基督教信仰的内涵并不止步于此。虽说基督信仰的确与平安、喜乐、满足有关,且基督教信仰对平安、喜乐、满足等等的了解与世俗的了解有着相当大的异质性,但这些仍不足以称为最广阔的理解基督信仰的视野。
我们说,得救是关乎个人与神的关系,但这句话可浅可深,让我们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这句话。基督教信仰不是一种个人顿悟或心灵寄托的信仰,这种信仰不能成为“体系”,它过于片面化、片段化。(只有)基督教讲述了一个整全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宇宙性的大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乎神与人的关系的,这个神人关系就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层面之一,基督的救赎就是来拯救、更新这个曾经美好,但现已堕落的“关系”的。
可以说,基督的救赎所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关系和生存方式,但这种关系和生存方式主要不是道德性的,更是一种跨越本质和范式的大转移。
西1:13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这“爱子的国”就是《圣经》所谓的“天国”,从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基督已经把我们从黑暗权势的那种关系范式(这种关系范式你可以称之为“极乐世界”、“理想国”等等,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那个“完美”)中拯救出来,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被称之为“天国”的神人以及人人关系中。
而且,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国首要关心的是神与人,人与人与世界的关系,而非由这个本质性的要素所衍生出来的果实——平安、喜乐等。天国是在表达一种与堕落后人类社会所理解和产生的关系完全不同的、最具异质性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政治、宗教体系所追求的那种“关系”(以上所说各宗教所追求的“完美”),充其量都只是一种可怜的乌托邦而已,这就是人类堕落后的悲剧所在,越是最求完美的秩序,越是落入更深的深渊。
所以,“有份于基督”就意味着原本活在旧关系、旧秩序中的共同体透过基督的救赎而与基督重新建立了起初伊甸园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有份于天国就是有份于基督,有份于基督就意味着承认、分享他和天父之间那种密切的关系。随着神人之间的新关系的恢复和建立,一种新的信仰共同体便产生了。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接受这份关系,有的人接受了,例如彼得,有的人却拒绝了,例如犹大。当主耶稣给门徒洗脚,轮到彼得时,他是拒绝的。
约13:8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
为何他会拒绝呢?因为他的思想仍旧停留在以往的神人、人人间的旧关系、旧秩序中。按照世俗的关系范式,都是学生给老师洗脚,老师怎能给学生洗脚呢?都是人给神洗脚,神怎能给人洗脚呢?但基督挑战他:“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这就是说,若彼得不接受一种新的关系范式,那么,他就无法有份于基督里的新关系范式了。
彼得最终承认、接受了新的关系范式,丢弃了自己原先的关系范式。而犹大呢?主耶稣曾给他很多机会悔改。在逾越节前的晚餐中,基督已经借着蘸饼的方式最后一次挑战他那错误的关系范式,然而他却断然拒绝了基督最后一次的邀请,甘愿活在旧关系范式、旧秩序中,并与撒旦结为共同体——“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这个“入”不是他被迫的,而是主动接受的。
约13:26-27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27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
最后,基督把新关系赐下,祂要求我们在这种新关系中与祂相交、信徒间彼此相待(彼此洗脚)。我们以前的祷告(求神医治、祝福、帮助等等)可能是个人主义的、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的、对神和未来以及身边的恶劣环境进行操纵的(自己想要做主操控一切,甚至是操控神),正如彼得和雅各想要利用基督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坐在基督左右掌权),正如许多异教徒用财物贿赂神明来为他们的一己私心服务。
今天基督呼召我们要活在新秩序中,在这新秩序中,我们属于基督,一切都为基督效力,一切都只为了神的荣耀。
你接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挑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