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音 安 慰 系 列(七)

回 歸 伊 甸

有一次一個會友跟她的牧者沒事聊天,她說她的人生就是過一天算一天,只要吃飽喝足就行,過完就拉倒。牧者問她:“難道你的人生就沒有目標嗎?”她很肯定地說:“沒有,就這樣挺好的”。

聽到這一席話,這位牧者的心裏很不是滋味。試想,如果你是她的牧者,會作何感想?

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每天的生活樣式以及人生的目標是怎樣的呢?

創17:1-8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上帝,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2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3亞伯蘭俯伏在地;上帝又對他說:4“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5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6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7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8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上帝。” 

一、堅立聖約: 

神一共五次向亞伯拉罕顯現,這五次的顯現幾乎涵蓋了亞伯拉罕的整個生平,神每次顯現都與祂的約有關,亞伯拉罕的整個生平,主要都是在講論神的約。

那麼,聖約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神要成為亞伯拉罕這個族群的神,而亞伯拉罕代表的族群成為神的子民。這句話表明神渴望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這也是立約的目的所在。

從字意來看,立約就是“立我的約”,立約就是神成為“我的神”的過程,它把原本疏離的雙方聯合起來,並且令雙方彼此認同,人只有在這個約中才能與神聯合、認同,享有如此福分。

林後6:4-7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就如在許多的忍耐、患難、窮乏、困苦、5鞭打、監禁、擾亂、勤勞、警醒、不食、6廉潔、知識、恒忍、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7真實的道理、上帝的大能;仁義的兵器在左在右。

啟21:3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

這個福分讓我們聯想到人類起初與神的那種關係,因為在伊甸園中神與人的關係正是如此,且是之後神與人所立的約的核心內涵,是所有約中的美好關係的原型。所以,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目的不過是要回到伊甸園的美好而已。 

但要達到這個目的,也並非是沒有任何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要作完全人。從這個角度來說,亞伯拉罕在救贖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亞當是類似的,他們都是自己族群的代表,他們都必須透過義行來使聖約得到堅固。 

二、聖約成就:

以上確定了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目的以及人類歷史的方向——回到樂園中的幸福狀態,也確定了由信而來的全然順服是達到這目標的唯一途徑。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可以相信、依靠誰?誰能把我們從墮落的狀態中帶入那終極的幸福?誰能拯救我們脫離這必死的身體和情欲呢?誰能勝任這個任務?

是亞伯拉罕嗎?亞伯拉罕被呼召回到迦南的確是第一次個人性地回到伊甸園的嘗試。他是所有以色列人的父,是以色列人的祖先。然而,在他表示願意順服神而俯伏在地領受神的約之後便質疑(雖然不是惡意的)神的應許。

這是道德上的瑕疵(未能全然順服)。最重要的是,無論他再怎麼偉大,他還是死了。這是本體上的瑕疵。從這兩方面的缺陷可以看出,他並不配成為我們的救主,這位信心之父的信心不值得依靠。 

既然聖經中的領袖不行,聖經之外的就更甭提了。東西方的宗教、軍事和政治領袖,他們一個個都想充當救世主,然而,他們身上都充滿了各樣的缺陷,甚至大多連純正的信仰都沒有,而且他們現在都躺在墳墓裏,請問,我們怎麼去仰賴他們做我們的救主呢?有哪一個英雄、偉人可以拯救我們呢? 

讓我們別再做夢了,救主絕不會從地而出,只能從天而降。任何人,直到你承認並相信基督是這位毫無瑕疵的、具有無限之生命大能、可以勝過一切死亡與黑暗的救主,你不可能從人間、從地上找到救恩,那些人、那些政策全部都是偶像,都是不能自救、更不能救人的“泥菩薩”。

主耶穌來到時既不用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也不以英雄、偉人、智者或領袖之名來施行拯救,因為這些力量在罪和死的權勢面前根本不堪一擊。祂不以刀劍為武器,乃是以順服和死亡作為武器,來執行他的使命。祂的順服使神的恩典之約徹底被堅固、成全,祂的死亡摧毀了死亡的權勢,祂的復活顯明生命勝過了死亡。

是的,主耶穌是以順服、死亡和復活顯明祂是我們的救主,我們在祂的順服、死亡和復活中才得以與神和好,並且聖約得以永遠、徹底地堅立。我們在這聖約中成為了神的子民,神也成為了我們的神,我們將在這恩典之約中享受與神之間親密的相交,直到永遠。 

三、還在路上:

當然,這應許全然實現還要等到未來,屆時一個完美的約、國度將呈現在全地之上。在它還未徹底實現之前,我們與當時的以色列人有著同樣的任務:清楚自己的使命、順服聖經的歷史觀而活,最重要的是享受約中的福分(前兩者服務於後者,沒有後者,前者也沒有意義)。

很多基督徒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當然,使命感不是憑空出現的,深刻的使命意識源於對聖經歷史觀深刻的覺悟,只有搞懂了聖經的歷史觀,才有可能匡正人生觀;只有明白救贖歷史的意義,才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自己活著是在與這個世界打仗,而不是在享受。

我們周圍的文化環境彌漫著各種意識形態的毒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原子論等等。

拜金主義引誘我們追求富有,為了賺錢、買房、買車而賠上我們的人生;

享樂主義引誘我們追求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而付上一切的精力,從而忽略、忘記我們活著的使命,享樂主義的口號是“過上好日子”,怎麼樣?這個口號你是不是很熟悉?你每天努力學習、工作時心裏喊的是不是這句口號呢?

無神論的幫兇原子論在我們的耳邊偷偷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目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我們只是一堆原子而已,所以我們活著也不需要有什麼目標,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這些不是我們基督徒努力的方向,它們個個都像是街上每天在向我們不斷招手的妓女,引誘我們在欲望中沉淪,這些正是我們每天與之爭戰的對象。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我們的使命不是為了金錢、享受、縱欲,我們乃是為了神的國而活著。 

另一方面,千萬別忘記了,我們不只是士兵,每天除了打仗再也沒有別的,我們打仗的目的是要回家,就是回到與神最親密的相交中,這是歷史的定局。我們為何要如此努力?不單是因為律法,更是因為福音。因為律法只告訴我們怎樣做,進而使我們感到沮喪、絕望,因為我們面對以上誘惑幾乎全然無力反抗,更不要說與之匹敵了。

但福音卻提供能力、赦免與安慰。福音告訴我們,我們已經不再因為做不到以上要求而被律法定罪了,基督早已代表我們做到了,我們只要在他的幫助下、在他的恩典中每天與他一同面對這些挑戰和困難。

在我們失敗之後,福音又告訴我們,我們已經被赦免了,福音會繼續給我們提供能力,讓我們在以前無法克服、勝過的敵人面前得勝有餘。 

所以,在福音中,沒有任何人會孤單;在福音中,任何人都無需沮喪;在福音中,因為神與我們同在,軟弱的得以勝過強壯的,生命勝過死亡,義勝過不義。這才是我們每天要過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比享樂主義者更加享樂,比拜金主義者更加富足,比消費主義者更加滿足,比原子論者更加自由。